《周礼·考工记》有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在《北京中轴百年印象》中,叙述了一段与北京城建城史有关的故事。七百多年前,刘秉忠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依据《周礼·考工记》之礼制,规划了中轴线,建起了元大都。从丽正门到钟楼,一条长约3.7公里、穿过元大都的皇城与宫城的南北中轴线由此发生,一座独一无二、其时国际上规划最大的城市拔地而起,这也是我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中终究一座按既定规划平地创立的国都,更是我国国都制作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百余年后永乐迁都,紫禁城、皇城、内城重建,外城增建,这条中轴线逐步延伸,构成了现在全长7.8公里,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一线贯穿的空间之轴和文明之轴,轴线两边还散布着重要的坛庙修建,然后构成了气势恢宏、纲维有序的北京城。经朝代更迭、前史变迁,中轴线一直作为城市的魂灵与日子在这儿的人们严密地联络在一起。
在这之中,与先农坛对称散布在中轴线两边的天坛,作为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请求五谷丰盈的当地,是现存规划最大的、形制最齐备的祭坛修建群。自1860年北京中轴线被相机以印象的方法记录下来之后,天坛也留存有不少旧日的旧照。本期的京华物语,特别选取了《北京中轴百年印象》中有关天坛的部分内容。
以下内容节选自《北京中轴百年印象》,较原文有删省,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一切。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北京中轴百年印象》,刘阳著,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年7月版。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请求五谷丰盈的当地,是现存规划最大的、形制最齐备的祭坛修建群,其以谨慎的修建布局、独特的修建构造和绮丽的修建装修著称于世。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构成表里坛,坛墙南边北圆,标志天圆当地。首要修建在内坛: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别离用于“冬至祭天”和“孟春祈谷”。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心有墙相隔。这儿共有22位皇帝举办过654次祭典。
祭祀之礼为我国古代五礼之首,其间,祭天更是最高等级的祭祀活动。
《广雅·释天》曰:“圆丘大坛,祭天也;方泽大折,祭地也。”《逸周书·作雒》记载:“设丘兆于南郊,以祀天主,配今后稷。”
天圆当地。圆丘,为圆形的坛;方泽,指以水盘绕的方形的坛,标志四海盘绕大地,也便是《周礼》中说的“夏至祭地于泽中之方丘”。
战国之后阴阳学说鼓起,“天”为“阳”,“地”为“阴”,阳属南边之性,阴属北方之性,故圆丘在南郊,方丘在北郊。
冬至开端,阴尽阳生,白日渐长,故被定为祭天好日子;反之,夏至则被定为祭地之日。一起,也构成了“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传统。
古人对祭祀六合极端忠诚,此即敬畏之心使然。但一起,也以为“神依人而行”,亦如《左传》中郑子产所云“天道远,人道迩”相同,也契合儒学人本观念中的“尽情面,合天理”。
明成祖朱棣“大祀六合于南郊”
明朝,从洪武十年到嘉靖初期皆为六合合祭。直到嘉靖九年,世宗修改为六合分祭,遂为嘉靖至有清一代准则。
1937年8月7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的配图。
明朝前期,永乐皇帝命风水师曾从政对行将迁都北平进行堪舆,并选址东南郊为祭天场所。北平破土动工,始建宫城、皇城、祭祀坛庙等修建,其间蒯祥仿制南京形制,掌管规划六合坛。
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平紫禁城、六合坛、山川坛等完工。六合坛中含大祀殿、神乐署、斋宫、神厨等。春正月甲戌日,明成祖朱棣“大祀六合于南郊”,大祀殿迎来了榜首次祭天活动。同年,明朝迁都北平,北平更名为北京。在尔后的110年间,明朝有9位皇帝在此举办了102次六合合祀祭祀大典。
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所以决议康复六合分祀的旧制,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靖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后又别离命名四个郊坛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
明朝永乐皇帝修成的六合坛的平面图,出自《大明会典》。大祀殿是六合坛的主体修建,为一矩形大殿, 用于合祀天、地。能够算是后来祈谷坛内“祈年殿”的“宿世”了。
嘉靖九年兴修的圜丘坛。其时的圜丘坛外为方形围墙,西、南墙外有条御路。南御路的西端有座二柱的石牌坊, 为西牌坊。西牌坊之后即为神路。皇帝祭地利须经西牌坊,行神路至昭亨门北折,进入天坛。嘉靖十一年增建崇雩坛, 东牌坊则成为崇雩坛前的神路坊。因其时天坛尚无外坛墙,这条神路坐落坛外,名“圜丘坛街”,契合路在坛外之制。嘉靖二十四年建外坛墙,这条神路进入坛内,从此不再被称为“街”,两座石牌坊则保存至1948年末,在表里坛间构筑暂时机场时被撤除。
嘉靖十一年(1532年),依据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记叙的“巳月雩五方天主,其坛名雩,禜于南郊之傍”的古代祈雨礼仪,嘉靖皇帝在天坛圜丘坛墙外的东南角,泰元门外建了一座崇雩坛,是一座祈免水旱灾害的祭坛。
《春明梦余录》载:“泰元门东有崇雩坛,为制一成,东为神库,嘉靖中时以孟夏后(四月)祭天祷雨。”
嘉靖帝祈雨时须分心路。路过昭亨门时,为表明对天的尊重,要下辇。过了昭亨门再上辇,经东牌坊,行神路,进崇雩门,下辇。祈雨礼仪完毕后经泰元门回宫。崇雩坛只在嘉靖十七年和二十二年祭过两次,后来的皇帝不再运用。祈雨改为在圜丘举办,也祭皇天天主。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崇雩坛被撤除。
现在,泰元门内还能够看到供奉五方天主牌位的神库大殿的石柱础。五方天主,即东方青帝(伏羲氏)、南边炎帝(神农氏)、中心黄帝(轩辕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也称玄帝),为人格化的五位天主。
此牌坊原坐落内坛南坛墙外,是皇帝祭祀时降辇之处。1948年, 国民党北平守军拆去外坛南墙,在表里坛墙之间构筑飞机跑道,神路和牌坊至此消失。20世纪60年代,这儿制作了大批住宅楼,即后来的天坛南里。本来内坛的昭亨门成为现在的天坛南门,在必定意义上与明嘉靖九年的格式有些相似。
嘉靖十三年(1534年),实施四郊分祀之后,大祀殿废而不必,改为祈谷坛。
清代大享殿成了行祈谷礼的场所
嘉靖十七年(1538年),拆大祀殿。嘉靖十九年(1540年),皇帝以为应“季秋大享于明堂,此周礼重典,与郊祀并者也”“岁以季秋大享天主而奉皇考睿宗献皇帝配享”,在坛上另建大享殿。大享殿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建成,为三重檐三色攒尖顶圆形修建,但之后并未运用,明堂大礼也就名存实亡,到嘉靖帝的儿子隆庆帝的时分,便将明堂大礼裁撤了。而大享殿,也因为其功用并没有被使用而逐步搁置。直到清代,大享殿成了行祈谷礼的场所。
乾隆十六年(1751年),因为大享殿虽然是名义上的明堂,但终究在这儿举办的却是春季的“祈谷礼”,名不虚传,所以乾隆帝决议将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大享门更名为“祈年门”,并将大享殿原有的三色琉璃瓦及祈年门、两庑、皇乾殿的绿瓦一致替换为青色,又拆去每一侧两层配殿的外层七间,仅留下东西各一座九间配殿,使得整个祈年殿院子显得规整、庄重。而这座恢宏的修建,也成为每年挨近春耕之时请求熟年之所。光绪十五年(1889年),祈年殿毁于雷火,次年重建,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毕工。
嘉靖皇帝在大祀殿旧址上兴修的大享殿,出自《大明会典》。作为秋天君主祭天的场所,即所谓的“季秋享明堂”:在秋天回馈上天,保佑一年五谷丰登。大享殿现已和今日的祈年殿款式比较挨近,但房顶的色彩不同,从上至下的三层房顶别离为蓝、黄、绿三色琉璃瓦,涵义天、地、万物。大祀殿步廊被撤除,东、西庑十五间各保存九间。后来,东、西庑九间的后边各又增建了七间。大祀殿东南的“海”则被填平。
天坛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祭坛修建群。以谨慎的修建布局、独特的修建构造和绮丽的修建装修著称于世。天坛总占地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平面布局呈“回”字形,也便是说两重坛墙,将天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不管内坛仍是外坛,皆为北圆南边,且从南至北逐步升高,既标志天圆当地,又标志天高地低。
外坛墙的东、南、北三面原制无门,只要西面对永定门内大街有门两座:偏北的门是明代旧有的,称“祈谷坛门”;偏南的门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增建的,称“圜丘坛门”。两门均为三间拱券式,绿琉璃筒瓦歇山式顶。时下的外坛北门和东门,都是1975年今后增建的。
首要修建物在内坛,内坛又分南、北两坛——圜丘坛和祈谷坛。这两坛是由一道东西向的墙离隔,算作圜丘坛的北墙。隔墙在天坛的中轴线部位呈弧形向北凸出,绕过皇穹宇外墙而与东西内坛墙相衔接。衔接两坛,把这两组修建群衔接起来的南北轴线——丹陛桥,是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台,称为“神道”,也称“海墁大路”。它南低北高,涵义着上天庭要通过绵长的路途。内坛除了圜丘坛和祈谷坛修建群外,西墙内还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
外坛的西墙内有神乐署、献身所等放置祭祀所需用品的场所,除此之外,基本上是古柏苍郁,盘绕着内坛,使首要修建群显得愈加庄重雄伟。
清代天坛平面示意图。
圜丘坛是皇帝举办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
圜丘坛坐落天坛内坛的南半部,是皇帝举办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圜丘坛的首要修建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宰牲亭,隶属修建有具服台、燔柴炉、望灯杆等。
圜丘坛四周东有泰元门,南有昭亨门,西有广利门,北有成贞门。这四个门的称号具有多重意义。
《易经》的卦辞,原文为“乾,元亨利贞”。代表方位。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卷第六·性理三》:“元亨利贞,犹言东南西北。”代表“春夏秋冬”。《朱子语类·第二十·论语二》:“元亨利贞。以气言,则春夏秋冬。”宋代程颐《程氏易传·卷一》:“元亨利贞,谓之四德。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这儿说的是天然万物生成的全过程,是指事物开展的四个阶段:“元”是开端,“亨”是开展,“利”是收成,“贞”是守成。
“元亨利贞”代表农业生产的四个阶段,循环往复。《朱子语类·卷第六十二·中庸一》:“元亨利贞,元是萌发初出时,亨是长枝叶时,利是成遂时,贞是健壮归宿处。”其间,“泰元”即春天农作物生长的开端,“昭亨”是夏天阳光普照,农作物茂盛生长,“广利”是秋季农作物遍及老练,“成贞”是冬天将长成的粮食贮藏。
“成贞”直接化用了程颐的“贞者,万物之成”一句。
“元亨利贞”也是天人合一的四德。来源于《易经·乾》傍边的“元亨利贞”,赞许天的实质,常被理解为天之四德:元始之原,无不利市,调和有利,正固耐久。
嘉靖时的圜丘坛坛面以天青色琉璃制作,清乾隆改建圜丘坛,将天青色琉璃撤除后,埋在泰元门内。据《天坛公园志》记载:1954年4月,嘉靖时的圜丘坛天青色琉璃构件在泰元门内出土。
沿昭亨门往北,在南边的棂星门的外神路东侧有一个渠道,是皇帝祭天的时分暂时歇息、替换衣服的当地,叫具服台。
圜丘坛外壝墙的东侧是神厨和宰牲亭。为了跟祈谷坛相差异,也被称作南神厨、南宰牲亭。
这张相片是在圜丘上拍照的,能够看出圜丘的白玉栏杆和表里两重壝墙及表里两座棂星门。壝墙均为蓝琉璃筒瓦通脊顶,墙身涂朱。棂星门也是古代祭坛的专用门式,形似牌坊,是六柱三门结构。此相片是英军随军记者费利斯·比托(Felice Beato,1832—1909)于1860年在圜丘坛上,北向拍照的圜丘坛、棂星门及皇穹宇。这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一张圜丘坛相片。
圜丘坛四周绕有两层蓝色琉璃瓦矮墙,即壝墙。两层壝墙, 外方内圆,标志“天圆当地”。
榜首层墙为方形,叫外壝墙(四面正中各有一座棂星门), 第二层墙为圆形,叫内壝墙(四周各有一座棂星门)。表里壝墙之间还有12个燎炉,东南边向有燔柴炉和瘗坎,西南边向有望灯杆。
圜丘坛平面示意图。
民国时期的圜丘全景。
表里两层壝墙的中心便是坛内最首要的修建体——圜丘,又称祭露台。明朝时圜丘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由明代的十二丈扩为二十一丈,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
圜丘为三层坛制,高5.17米,基层直径54.92米,上层直径23.65米,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每层周围都设有精摹细琢的汉白玉石栏杆,栏杆的数字均为九或九的倍数,即上层72根、中层108根、基层180根。
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数。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从这块中心石向外,榜首环为9块,第二环为18块,这样以九的倍数一直到第九环,为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第十八环的162块;基层从第十九环的171块至第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总计为3402块。
台面墁嵌九重石板,是标志九重天的意思。所谓九重天,即:榜首重日天;第二重月天;第三重金星天;第四重木星天;第五重水星天;第六重火星天;第七重土星天;第八重二十八宿天;第九重为宗动天,即皇天天主的起居室。每逢祭地利,在坛台中心的天心石上供奉着“皇天天主”牌,外面支搭蓝色缎幄帐(称为幄次),标志皇天天主居住在九霄之上。
作者丨刘阳
摘编丨安也
修改丨王青
导语校正丨陈荻雁